历史上民族主义浪潮最高的国家?(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1、历史上民族主义浪潮最高的国家?
历史上民族主义浪潮最高涨的肯定是法国因为法国的大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乃至对世界的影响都是最大的。
十七世纪中叶,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及西荷八十年战争的背景下,欧洲各国为了摆脱战争泥潭签订了第一份具有国际性质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of Westphalia)(以下简称《和约》),《和约》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原则,这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初步确立了国际条件;与此同时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逐步破除了传统教会对传统政治的主导性,传统宗教的政治普适性走向瓦解;最重要的是,亚欧贸易陆上路线闭塞下直接引起的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带来了巨量财富,资本主义为了快速发展,需要有强力的政治实体来提供国际商贸的支持。
因为商贸的发展和西欧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孤立的商贸实体(如企业、个人)是不具备能力应付国际上的各种商贸问题的;要借助国家力量在初步成型的国际市场上竞争资源,西欧各国对现代意义上主权国家建立的需求便迫在眉睫,而主权国家中的政治参与实体问题,是建立独立主权国家过程中绕不过去的关键。
荷兰与英国,在西欧各国中率先展开资本主义革命,并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人口大规模流动,淡化了原来以家庭、家族、地域为认同基础的认同观;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击碎了宗教提供的政治普世价值,而荷、英两国狭小的本国国土面积以及民族构成的单一性,则为两国以民族认同观为基础凝聚国力提供了天然条件。但是这时的民族认同雏形,还远远称不上成型的民族主义。
一种意识形态的诞生和稳固,往往需要激发巨大共情的外在刺激,在此背景下,在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诞生了以法、德、意为代表的一系列真正以民族作为政治参与实体单位的民族国家。
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
虽然荷、英两国早在十七世纪便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带有相当浓烈的民族国家色彩,但却并没有直接对欧洲大陆产生巨大影响。以法国大革命为标志,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才真正拉开序幕。
十八世纪末期,启蒙运动在欧洲广泛展开之时,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在内,保护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的保守势力政策阻碍了经济进步,对“低等”阶层残酷剥削,在外陷入了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泥沼,适逢旱灾、寒潮频发,在新旧贵族的博弈中,法国大革命最终爆发。
法国大革命声势之盛震惊法外,在国内,资产阶级革命为法国实现国家独立,打破地区限制,建立国家统一市场和公共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民的身份认同也得以从省份、城镇、家庭等小单元中转向对于整个国家的身份认同;国际上,害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撼动统治根基的诸多欧洲大陆封建王国与奉行大陆均势政策(The continental balance of power policy)的英国多次结成反法联盟,企图推翻资产阶级法国,为了挫败外国干涉的企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概念成为法国整合国家身份认同的最终选择。
此后,法国的自卫以及多次对外战争推动了民族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的传播,顺应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潮流,欧洲大陆上民族国家林立而起;此外,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也在亚洲的日本、中国以至于中、南美洲国家促进民族意识觉醒、争取国家独立的过程中起到强大推动作用。
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
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由美国起源,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给世界人民,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民众带来强劲冲击。经济危机面前,当时的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没有联合起来渡过危机,反而走向了全球化的反面——逆全球化思潮:关税壁垒高筑、排外情绪滋生都是其体现。
这次经济危机还使许多治理不善、经济脆弱并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国家内部出现政治、社会的动荡局面,以德意志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和军国主义日本为代表,极端民族主义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火然泉达。
极端民族主义表现为完全从民族本位出发,同时蔑视、牺牲其它民族、国家的利益、情感的思想或方法、运动。给全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从两次世界大战开始,民族主义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下已经含有非理性、反全球化的内涵。
第三、四次民族主义浪潮
二战之后,英法主导的旧世界体制轰然崩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元气大伤,已丧失有效控制海外殖民地的能力,亚非拉地区许多民族有着迫切的独立渴望,反帝国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日益强大,帝国主义完全掌控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名义上已经“独立”的民族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由于苏共治下的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长期存在民族不平等问题,占了苏联将近一半人口的非俄罗斯族与俄罗斯族矛盾尖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民族主义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上便是第三、四次民族主义浪潮。
对民族主义之观察
从历史视角看,我更倾向于汉斯科恩(Hans Khon)对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看做一种思想状态”的观点。我将民族主义定义为“以民族为利益、情感、感情考量界限的思想或方法”,其中民族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这是历史发展的变体,我将这个民族主义定义称为“民族主义的本体 ”。因此,抛却实际情况,空泛地谈民族主义本身,无异于构建空中楼阁,毫无意义。
在近代以前,并不存在系统化的民族主义理论,是近代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出现之后,在西方国家发展的急切需求下,才选取了民族这一易于唤起共识和共情的概念乃至于群体作为国家的政治参与实体,为了巩固民族国家的根基,又进一步形成了民族主义理论。
鉴于此,研究民族主义有两点不可忽视:第一,起源于欧洲的民族主义,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欧洲小国单族的烙印。正是因为国小民族主体相对明确,人口成分并不复杂,民族主义才有在欧洲的发展空间;第二,民族主义中的民族,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概念而非族群(ehnicity)那样的生物学概念,代表的是国家的政治参与实体,是为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不同民族间的歧视和压迫,乃至民族之上人种间的歧视和压迫,本质都来源于政治优越感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道德优越感。
民族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延伸问题
民族主义在近代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行以民族国家作为基本政治单元的国际体系框架下,民族主义永远不会消失,而只可能出现换皮不换骨的民族主义变体。
民族主义的好坏
民族主义是好是坏?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进入了道德评判和利益评判的误区,在国际政治中,只有普世性道德、价值才能评判一个事物的好坏,正如我上文说过的,民族主义本体是在民族独立和解放过程中的必要,至于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宗教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族群民族主义等等,和民族主义本体是不同的概念,是技术本身与技术应用的关系。以刀杀人,并不是刀有罪,而是用刀杀人的人有罪。
民族解放、独立的过程中,并不存在对其他国家、民族道德和利益上的侵犯,民族主义本体何来好坏之分?
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
民族主义会消亡吗?我的判断是会,但绝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民族主义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国家的存在,民族国家这种形式在长期内都不会消亡。虽然不敢像陈方正先生那样大胆预言未来的第五、第六波民族主义浪潮,但是基于国际形势,我还是坚持民族主义在当下的合理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任何的意识形态都具有天然的情感倾向性,如果不加以包容性的引导,民族主义成为别有用心的人手中的破坏武器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早已无数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近来有一些学者提出“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以来对抗“民族国家”的概念,这是一种新尝试,但是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历史上民族主义浪潮最高涨的肯定是法国因为法国的大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乃至对世界的影响都是最大的
欧洲各国,骨子里就天生有民族主义的基因!从古罗马开始,到奥斯曼帝国,从来不缺乏大一统的政权,却从未见民族融合的结果出现。拿破仑也算是民族主义者,又在法兰西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影响遍及全欧洲。各国以此为契机大搞民族主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历史上民族注义是浪潮最高的国家是:美国
2、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为什么这么强?
文化深厚。
习近平在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会上讲话:”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包容并蓄,富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同化能力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是中华文化推崇“中庸”,讲究平和,反对极端。能够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样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也最容易为外族接受,也是因为中华文化特别符合人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二是中华文化具有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就是真善美一定战胜假丑恶,和人们的社会预期相一致!就是说中华文化能给人们希望,能让人们看到未来,看到美好!
MK体育官网三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理性精致深邃,原则性强,概括性强,可以包罗万象,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深刻思想。
四是中华文化刚柔并济,生命力极其顽强。可以猛虎下山,横扫千军,威震天下;也可以藏锋避锐,忍辱负重,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总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余认为中华文化同化能力强,是由于中华文化延续性强引起的。当一个外来文化引入,势必会与原有文化相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会与原有文化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纵观天下,传统文化能数千年延续不断唯中华文化矣!而这种文化延续性是由汉字自由强大组合所决定的。时至今日,我们仍用着数千年前的文字,数千年来华夏大地又相融了多少外来文化。由于流传年久,这种延续性渐渐变成了相融性。反观,以英语为例,现在的英语要通过不断造字来适应新生事物,一个新生事物或外来事物被一个新创的词汇标记着,别人一看就知它的新生性。随着岁月的流逝,新生事渐渐或消失,或式微,这种词汇引用的机率大大降低,后人对这种词汇就不能理解。所以它的延续性差决定它们在发展中不断抛弃和创造新词汇来适应新生事物和外来文化。如此反复循环,词汇不能延续,新生词汇或多或少总有新生识别号在标示着,让人一看便知,它是新来的,排它性由此而生。
文化的同化能力是和文化所依附的经济条件公生的,所以我们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语言。以汉文化为主题。其他文化被汉文化所同化。为什么呢?重要的原因是汉文化所代表的生活力是最发达的。经济条件是最好的。可以这样说,在任何时代,经济和文化都是浑然一体的。没有单纯的文化和单纯的经济的现象。文化是经济的表像,经济是文化的内涵。我们国家汉族人口占大多数,汉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比少数民族地区的较强较好,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被汉族文化同化的现象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这是社会规律。虽然说国家层面也有保护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倾斜政策,但社会主流文化始终还是汉族文化,其他文化被同化的社会规律是无法改变的。
中华文化的特点:
1,不排外,具有兼容和包容性;
2,注重人性的塑造——以仁为核心;
3,注重社会秩序的人性化构建——以礼为框架;
4,温和,不极端。重和谐求辩证;
5,坚韧不屈,注重主观对客观的影响,等。总之,中华文化的内涵是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的。脱离物性……所以,这样先进的文化必然能同化各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以中为尊。
中即道。
道无所不包。
道是文明之祖。
中国文化即中道文化。
道的能量能同化一切。
心即道。
中华文明是心文明模式。
一切唯心造。
应当是创造力强,才能同化别人!从古至今绝没有例外!儒家鄙视创造,营造关系学,强调人的善和自律,忽视人的恶和放纵。所以禁锢了创造的思维,以至于汉学固步自封,不能扩张,江河日下,不能为天下用。近代更是。若不是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赶走了列强,建立新中国,中国可能已被日本同化了!
世界人们看到我们短时间内走过他们几百年的路,改革开放取得成硕果累累,他们无不肃然起教丶刮目相看,他们是否懂得落后必然消尘丶落后就是挨打?所以创立的孔孑学校不正是中华汉文的同化,为了经验交流,他们不得不把汉文纳入学生的教材,和我们一样去学习英文丶去学习外界的先进科学!?
太极阴阳,顺其天然,自在无为,返璞归真……
格物致知,学以致用,明镜无台,禅宗顿悟……
佛释道和儒家思想的种种文化传承,让千年华夏子孙后代懂得忍耐、克己与包容。
我不知道这么大个题是怎么讨论,首先要弄懂何谓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如:文字文化,穿衣文化,吃的文化,汽车文化,火车文化,计算机文化,手机文化,导弹文化,航母文化,恐怕我们大家包括我都对文化这个词是糊塗的。
中华文化并不是同化能力强,我们很少去主动同化谁,怎么会强。之所以看起来强,一是因为我们活得够长,活得够长总有些人被同化。二是同化之后,几乎很难分化出去,或者说我们有追求统一的传统
阿Q太多,自鸣得意,躺在祖先辉煌的功劳薄上意淫。如不学习先进的东西,继续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成为一个孤立无援、自我封闭的落后孤岛。
中国文化就是天文文化,所有国家和人都在天下生存,哪个不受老天支配?
这就是中国文化同化能力强的原因
文化的根源是世界观,中华文化的根源是全局整体观,一切部分都在其中……因此,任何文化都不能逃脱这个全局与整体……!
酱缸何物不附
沼泽何物不陷
也没同化掉英语势头,家家花钱学英文,中文却丢了,不会读也不会念了。
把大元同化了、把满清同化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凭实力可以同化人家,没能力被人家摈弃
汉族人口数量优势
谁强就同化谁